2024-08-23 18:14 点击次数:96
1951年5月,支援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弹尽粮绝,开始后撤。这一次,美军似乎抓住了战败之后的唯一翻身机会!指挥官范弗里特决定使出浑身解数,歼灭志愿军主力。
让我们来看看,在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生死搏杀中,美军胜利唯一的希望,是如何被我军勇士与一名抗命师长给碾碎的。
死局,迎头痛击
1951年5月21日,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经过第一、二阶段的连续攻势,虽然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胜利,成功解放了朝鲜90%的国土,并一举击退美军强力反扑。
但是在连续作战过程中,部队已疲惫不堪,全军上下都疲惫不堪、困顿不已。
更致命的是,连续的战斗让志愿军的弹药基本消耗殆尽,大量伤兵也使后勤医疗系统不堪重负。可谓是人困,马乏,弹尽,粮绝。
于是彭德怀下令志愿军全线后撤,返回三八线以北进行重新整编和休整。
没想到,美军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詹姆斯·范弗里特却在此时向志愿军发起了迅猛反攻。他敏锐抓住志愿军后撤的这个机会,迅速指挥美军做好反扑的各项准备工作。
他指挥美军集结重兵,组建大量装甲特遣队,向志愿军开路部队的缝隙穿插突击。目的就是分割包围志愿军主力,一举歼灭之。
范弗里特这一次抓住的是美军从朝鲜战争爆发以来,唯一可能战胜志愿军的机会......
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,让正在北撤的志愿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东线的第9兵团损失惨重,西线的兵站也岌岌可危。
这时,中路美军第9军已突入志愿军防线,第7师占领了志愿军东线后勤要地——华川。
一旦华川被牢牢控制,美军就可以和西线第10军形成合围。第9兵团的3万多名官兵,将在金化地区被活生生围歼。而且还将危及东撤的其他几十万志愿军。
范弗里特这一次抓住的,是美军自战败以来唯一翻身的机会!整个朝鲜战场,志愿军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!
奇兵突起,孤军奋战
面对美军第9军的疯狂进攻,整个前线都在节节败退。这时,一支不起眼的小部队主动请缨,前去华川与美军第7师决一死战。
他们就是20军58师,师长是黄朝天。58师本是东线部队,负责掩护主力后撤。
但当黄朝天听闻华川失守,第9兵团其他参谋建议立即北上,黄朝天没有丝毫迟疑,当机立断决定折返阻敌。
面对命令与职责之间的抉择,黄朝天选择了担当与正义。他明知这有违整体部署,也明知这会让自己身负巨大风险,但他更在乎第9兵团数万兄弟的生死。
“美国佬想冲过去,除非58师全部死光!”
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绝境,黄朝天的58师却丝毫不惧。他们迅速占领战略要地,与美军正面对抗。在连绵的山岭间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攻防战。
58师以不足万人的3个团,顶住了美军第7师、第24师和韩军第2师、第6师,总计近3万敌军轮番攻势,双方兵力悬殊达4比1。
为阻止美军前进,58师的每一个战士都视死如归,奋勇向前。他们单枪匹马去堵住敌人的枪口;用身躯去填弹痕。
173团5连的战士们,抗击美军坦克时,火箭弹打光了,就拼起了刺刀;重机枪的子弹也用光,他们索性用身体做掩护,继续射击。
在仅剩4人的281高地,英雄排长卜广德孤身战斗;在341高地,5连的小小火箭班全军覆没......
整整13天,58师在华川浴血奋战,打出了志愿军史诗般的防御战。
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
浴血抗击13天后,美军仍在谋最后一击。正当我军濒临全军覆没之际,一场惊天逆转忽然发生了!
在58师的顽强阻击下,美军的围攻计划最终破产。范弗里特再一次指挥美军试图改变战局,抓住最后的翻盘机会。
这一次,范弗里特调动了美军最精锐的陆战1师,准备利用海空优势从杆城突然登陆我军后方。配合东西对进的美军第9、10军,在金化地区形成四面合围,歼我军主力。
届时后方出现的陆战1师将会切断我东线部队的全部退路。第9兵团和另外十几万东撤部队,将集体覆盖在这一巨大网里,难逃厄运。
这是朝鲜战场上第一次出现的陆海空立体化作战,一旦成功,其效果将会超过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。
可见,这是美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可能战胜志愿军、赢得战争的机会。然而,就在此关键时刻,李奇微以风险过大,已经超过了华盛顿原定作战范围为由,否决了范弗里特的计划。
这无疑是李奇微对范弗里特的公开不信任。事实上,范弗里特的第二个作战计划并没有超过华盛顿划定的范围。李奇微之所以阻挠,极有可能是出于嫉妒心理,不愿让范弗里特取得战功。
无论如何,李奇微的否决无异于亲手断送了,美军获得朝鲜战争胜利的最后一次机会。
正是58师的顽强抗争,帮助志愿军争得了宝贵的时间。也让我军终于重整旗鼓,再次重返战场。抗美援朝战争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。
“不畏强敌,百折不挠。”这句话是对58师最好的写照。在那个危急时刻,是他们奋勇抗敌,换来了志愿军的新生。
每一名为中国出生入死的志愿军战士,都是真正的英雄。正是有了他们这种献身精神,我们的祖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。
参考来源:
《这场战役彻底扭转朝鲜战局,美舆论: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》--解放军报
《华川阻击战:朝鲜战场阻敌典范之仗》--上海党史网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