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8-26 07:31 点击次数:183
之前的文章,都是关于物理学突破的文章,今天就说说物理学如何应用于中医?这也是有识之士及中医人一直孜孜以求的,如何把中医学纳入科学理论框架的问题。
历经几千年实践的中医,从近代开始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排斥。究其原因,就是中医无法用科学理论给出解释。没错,科学理论确实是目前唯一能自我修复、并不断逼近真理的理论,“科学所及,一切都得让路”嘛!。
不过,中医与科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,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,在弄清中医的基本概念前,科学并不具备否定中医的条件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但不管怎么说,随着社会的的发展,只要中医学一天没被纳入科学体系,反中医死灰复燃就是个必然事件。下面介绍一篇论文(田树勤.中医学物理基础探析[J].系统医学.2024.11(8):110-111.),看看中医的基石--气,经络,阴阳,五行,如何对应科学的基石--物理定律。
1、气和经络的物理基础
我们先回顾一个基本物理规律--物质迁移现象。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,当气体处于非平衡状态(气体内各部分的温度、压强、密度不同或气层间存在相对运动)时,气体内部将有能量、动量、质量从一部分向另一部分的定向移动,称为气体迁移现象。其实,液体和固体,也同样存在迁移现象,只是两者的迁移速度存在明显差别。
从微观上看,由于分子的热运动,而挣脱范德华力(指分子间引力)所引起的迁移,可发生在一种或几种物质及同一物态或不同物态之间。其实所谓的气态,也是指能够克服范德华力的分子热运动,所以说物质的迁移具有气态特征。
对于人体或一切生物,其内部各种物质成分的浓度是不均衡的,各个部位的压强、温度也是不同的,即存在压力差、温度差、浓度差,如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强差,心脏与肾脏间的温度差等。由此可见,人体内部必存在物质迁移现象,这便是中医学“气”的物理基础。
为适应生存,生理上需要将食物中的各种养分和能量,尽快输送至不同的器官或部位(体内废弃物质的排泄同理)。可知,体内的物理迁移,显然可以作为代谢的渠道。
体内的温度差、压力差、浓度差,可受体内器官调节,所以物质迁移也可受器官调节。而器官的许多机能又能受意识的控制,所以体内物质的某些迁移,可受意识控制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,体内的物质迁移,显然可进化为除血管外的另一种代谢通道。只是不同个体的某些局部,会存在细微差别。根据物质的迁移规律,此通道将遍布并穿梭于各肌体组织之间,但却无需有形管道。体内养分的普遍性流经路径,便是经络。这如同地球上的各种洋流,有着固定的运行线路,但并没有固定的管道。如此,解剖学找不到经络的原因,在科学上得到了很好的解释。
既然经络是种通道,那么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就有弯直粗细之分,且不同经络输运的物质成分也有所差别。所谓的穴位,应该就是经络上的较细或较弯位置。通过对穴位的强刺激,如针灸,便可改变经络的疏通程度。如此,中医对于经络的描述或治病机理,也就不再神秘了。
2、阴阳和五行学说的科学基础,
复杂系统科学(Science of Complexity)是一门新兴的、横跨相当多学科的科学,被研究者誉为科学史上“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”之后的又一次革命。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表明,纷繁多样的复杂现象背后,存在着普适且简单的规律。虽然复杂系统科学目前还属于发展阶段,但已经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,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简单还原论到复杂整体论、从关注事物本身到网络思维、从线性到非线性、从均衡到非均衡,正在用新思维范式替代旧思维范式。有人预测,复杂系统的科学研究,将成为21世纪的科学。
现代人一提起阴阳五行,总是武断地把它当成空洞的哲学观念或迷信,而排斥在科学体系之外。其实,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范围,无不属于复杂系统,是复杂系统科学正在或将要研究的领域。从目前看,阴阳五行学说在某些领域对结果的预测,远优于刚刚兴起复杂系统科学,如反映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、特点,及其生化特征的农历定制,早已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实践了几千年。还有风水、命理等,这些曾被视为迷信的东西,也正在逐渐为科学所认识。如此,阴阳五行学说便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,即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可以被纳入科学体系。
如今,物理学也取得了突破,宇宙物质的源头也以揭示,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,都是由时间和空间产生(见《现代物理学疑难解析》一书)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阴阳也被认为是世界的最本源。可知,阴阳所对应的物理实在,就是时间和空间。如此,万事万物产生于阴阳,且发展变化始终受阴阳支配,也有了科学基础。
图片
五行学说也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表述,即把一切事物的演化,概括为五种相生相克的事物性状,即五行不是五种自然物质,而是五种事物性状的代称或符号。
人体是个复杂系统,如果按西医理念,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,通过对每一个器官、细胞、分子的功用进行分析,来试图揭示人体奥秘,那将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。而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,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,即把使人体这个复杂系统,简单地分解为五种事物性状,从而使人体的构造变得简洁、易学、易记、易理解。几千年的实践表明,中医的五行学说,是复杂系统的最成功应用。由此可见,阴阳五行绝不是什么玄学,而是极具科研价值的学说,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。
3、结语
中医学的物理基础揭示,说明中医完全可以被纳入科学体系。当然,这并不代表中医科学化的完成,也不代表中医就是完全正确的。由于传统中医理论缺乏物理上的对应,从而导致了对一些概念的理解,随个人的悟性不同而有所差异,甚至相互间发生冲突。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邪客》云:“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”,即气产生于血。《本草问答·论降气药》云:“血为气所宅”,即血产生于气。那么到底是血产生于气,还是气产生于血?另外,经络与血管是两种不同的通道,气走经络,血走血管,两者又如何产生的对方呢?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对于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们来说,简直无法理喻。可见,中医的完全科学化,还需要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。
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西医,对看不见或不能为现代仪器所检测的东西,便认为不存在,其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。或说,西医是缺失内容的瘸腿医学。其实,西医中也有许多伪科学成分,如西医认为,冷水浴使血液流向深层血管,而热水浴则使血液流向表皮,按此说法,经常热水浴人的皮肤应好于冷水浴人的皮肤,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。
”一切医学,都是为了辅助机体的自愈力,而形成的治疗疾病体系“,这早已是医疗界的共识。从这点看,中医体系对疾病的治疗,是优于西医的。用一句话概括中西医的最本质差别就是,活人与死人的关系(活人的体内必有气的流动,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没有“气”)。
就目前来说,中医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与现代科学成果相结合(论文中还论及了中医手术失传的原因),当然,中医的完全科学化还须很长的路要走。以中医学为基础,并结合西医及现代科学成果,才是未来医学发的展方向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